電商手袋品牌Scarleton與許多美國企業一樣,正受到中美關稅上調的影響。Scarleton的最高執行長 Emily Wang表示,當裝滿聖誕商品的集裝箱抵達洛杉磯港時,她卻擔心公司要支付多少關稅才能提出這批貨物。她打電話給海關代理,卻得知自己要補交一筆數額不小的關稅。
在關稅上調前,Wang本可以像其它公司一樣,提前囤積庫存,但從商業角度來看,這種方式本身也帶有風險,所以Wang並沒有這樣做。「我沒想到關稅會上調,但現在已經太遲了。」 Wang說道。
Donald C. Hok是安侯建業(KPMG)會計事務所的資深經理,主要負責企業稅務諮詢、貿易及海關事務。Hok表示:「一年半前,新一屆政府剛上任就開始討論關稅問題,但許多人並不以為然。而如今,關稅已成為不少公司最擔憂和困惑的問題。」
受關稅衝擊最嚴重的是中小企業,他們不像大型零售商,可以承受關稅上調帶來的產品價格上漲。海關代理告訴Wang,她的貨物要在已徵收的16%關稅和費用外,再加徵25%的關稅。這意味著,如果她進口一個價值10美元的手袋,就要為此支付4.1美元的關稅。Wang表示,在這種情況下,上調的關稅成本將最終被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我並沒想到會發生這樣的事。」
近期,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ederal Reserve)發佈了最新美國經濟報告「褐皮書」。報告中記錄了全美12個地區的經濟活動並指出,受關稅影響,美國製造商的原材料成本上升,從而導致商品價格上揚。零售商們也表達了同樣的擔憂。
Hok表示,面對不斷加劇的地緣政治操縱,企業可以採取相應策略來減少貿易戰帶來的短期和長期影響。
今年2月,美國開始對洗衣機和太陽能電池板加徵關稅;3月,美國又對鋼鐵和鋁製品加徵關稅;今年夏天,特朗普(又譯川普)政府援引了《1974年貿易法案》(Trade Act of 1974)中的第301條,對價值500億美元的電子設備、汽車、工業機械、發動機、塑膠等商品徵收25%的關稅;隨後,9月,第三輪大規模貿易協定開始生效,美國對消費品、紡織品、農產品等多個行業的6000多種產品加徵10%的關稅,產品價值總額達2000億美元,且第三輪加徵有可能在2019年1月上調至25%。這些關稅直接影響了美國消費者從中國購買的一半產品,特朗普政府還威脅將向所有中國商品加徵關稅。另一方面,中國到目前為止已經對價值1130億美元的美國進口商品徵收了報復性關稅。
「一年半前,新一屆政府剛上任就開始談論關稅問題,但許多人並不以為然。而如今,關稅已成為不少公司最擔憂和困惑的問題。」
那麼企業該如何應對變幻莫測的關稅政策?Hok表示,這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企業需要對症下藥,隨機應變。」
Hok建議企業先要瞭解大環境,再決定企業實際的進口量。這些資訊可從政府的自動化商業環境系統( Automated Commercial Environment,簡稱ACE)免費獲得,貿易行業使用該系統上報進出口情況。企業一旦有了這些進口資料,便可更準確地評估關稅上調為自身帶來的實際影響。
下一步就是計算你所需繳付的關稅。企業可以使用物品海關編碼(Harmonized Tariff Schedule,簡稱HTS)查詢產品分類和產品代碼,並確認該商品是否在關稅徵收清單上。
一旦有了產品代碼後,企業就需要確定產品的原產地,最終的稅率受這兩個因素的綜合影響。Hok提醒道,「企業須確定商品的原產國是否為中國。有時候商品雖是從中國發貨,但原產國並非中國。」
Hok援引了例子:一個起重機進口商本為了避免關稅影響,打算將生產線遷出中國,但這需要花費大量資金和數年時間來完成。然而,在他重審商品分類時卻發現,海關代理的分類是錯誤的,其產品並不在徵稅名單上。
Hok給出的另外一個例子是,一個從中國進口鑽頭的美國進口商,在對商品原產地審查時發現,雖然產品在中國完成組裝,但鑽頭的電機實際上產於丹麥。因此,這批鑽頭並不受關稅影響。
即使商品的原產地是中國,企業也可以將部分製造環節轉移到海外,如此一來,這些產品就不會再被認為是中國產品。企業無需轉移全部生產,只要一部分生產在海外完成即可改變商品分類。
另一種方法是透過重新設計產品來獲得更有利的關稅分類。這就需要企業進行詳細記錄和規劃,最好事先向海關代理或相關專家諮詢。
除了上述幾種方法,Hok表示還有一些貿易規劃策略可幫助中小企業減少成本。
「這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企業需要對症下藥,隨機應變。」
華美銀行客戶Oak Valley木材公司的最高執行長 Jimmy Lee在幾年前就預見了中美貿易戰。Lee在北卡羅來納州(North Carolina)、維吉尼亞州(Virginia)和田納西州(Tennessee)擁有10家木材廠,且雇傭了超過250名當地員工。
八年前,中國對優質木質傢俱和地板的需求旺盛,因此Lee的木材全部都銷往中國。儘管生意蒸蒸日上,Lee仍決定開拓更多樣化的客戶群,雇傭新的銷售人員,並專注於美國的本土銷售及除中國以外的其它市場。如今,他只有20%的木材銷往中國,20%銷往越南,而50%留在美國市場。由於關稅的影響,他現在反而少了很多競爭對手。
「問題總有辦法解決,」Lee說道,並用了個木材行業的雙關作比:「做生意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也就是說一切要從宏觀大局考慮。」
「問題總有辦法解決……做生意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也就是說一切要從宏觀大局考慮。」
即使並非每個人都有Lee一般的遠見卓識,但很多人也都在為自己的企業做長遠打算——畢竟貿易戰究竟會持續多久還未知。Hok表示,當前情況下,企業主應當重新評估企業的生產流程和供應鏈,並決定是否需要改變。同時,這也是企業重新審視合同條款的好時機。
在某些情況下,適時調整才是正確的選擇。Fuling Global是一家位於賓夕法尼亞州(Pennsylvania)的吸管生產商,許多大型速食連鎖企業都是它的客戶,如Subway和漢堡王(Burger King)等。該公司原本從中國大陸進口塑膠,但由於關稅導致成本上升,他們不得不迅速找到新的原料供應商。後來,這家公司在中國台灣找到一家新的供應商,並憑藉華美銀行出具的信用狀順利完成了簽約及過渡。
然而,像這樣完全更換運營流程需要大量時間及財力,並非適用於所有企業。
Hok說:「有些企業的商品生產環節極為複雜,但只要他們把其中30%的環節遷移到越南,剩下的留在中國完成,這件商品的原產國就不能算是中國。企業主們需審時度勢,抓住機遇,不應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畢竟誰也不知道關稅問題將持續多久,說不定貿易戰一年內便煙消雲散了。」
翻譯:Ruth R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