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現被廣泛視為推動未來發展、加強競爭力、創造就業、提高生產效率和降低成本的關鍵驅動力。在AI的引領下,世界正處於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風口浪尖。
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運用認知科技(cognitive technologies)。專家預測,至2030年,AI將為全球經濟貢獻高達15萬7千億美元。此外,埃森哲諮詢公司(Accenture)近期發佈的一份報告指出,到2035年,AI有潛力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率上升1.6個百分點。因此,中國奮起爭奪這一領域的主導地位也就不足為奇了。
2017年,中國發佈《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正式將發展AI技術定為全國重點項目。該文件指出,到2020年中國的AI總體技術和應用應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並在AI理論和技術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聚集起一批高水平的人才隊伍和創新團隊、並實現核心運營產值達人民幣1千5百億元(即2百15億美元,按2020年2月的匯率計算);到2030年,中國預計將成為世界主要AI創新中心,其AI產業規模將超過1萬億元(即1千5百億美元)。
中國能否實現其宏偉遠大的AI發展目標仍有待觀察。
在2018年一項有關中國AI技術崛起的研究中,牛津大學人類未來研究所(Future of Humanity Institute at University of Oxford)的博士生傑佛瑞·丁(音譯,Jeffrey Ding)對全球AI技術能力進行了評級——他將全球AI技術的總實力定義為100分,美國的得分是33分,而中國的得分是17分。與其他國家相比,目前中國的實力排名世界第二,但仍與第一名之間有一定的差距。
丁先生表示:「關於中國作為AI強國有望超越美國的市場炒作未免有些誇大其詞。美國在諸多方面仍然保有結構性優勢,包括科研成果品質和技術貢獻、AI價值鏈的基礎層面,以及AI的主要分支領域,如電腦視覺(computer vision)、預測性智慧(predictive intelligence)和自然語言處理等。」
艾莉森·曼斯特恩(音譯,Allison Malmsten)是中國諮詢公司Daxue Consulting的行銷策略分析師,她補充道:「我認為,在AI技術開發方面,中國已超越歐盟,但仍落後於美國。中國若想要保持這股發展勢頭,則需要發揮其在大數據和廣泛應用上的優勢。」
「我認為,在AI技術開發方面,中國已超越歐盟,但仍落後於美國。中國若想要保持這股發展勢頭,則需要發揮其再大數據和廣泛應用上的優勢。」
國際資料公司(IDC)於2019年發佈的一份白皮書指出,至2023年中國的AI市場價值將約為1百20億美元。儘管中國未必可以實現自己的發展目標,但其他國家也絕不能忽略其在AI方面的努力。
自2017年發佈《規劃》以來,政府的全力支持,配以友好的投資環境和不斷完善的人才保留機制,帶動了中國AI產業的蓬勃發展,並顯著提昇了中國的AI研究水平。
德勤(Deloitte)中國科技、媒體及電信產業領導合夥人林國恩(Taylor Lam)表示:「數據、政策及資金是中國在AI方面的主要優勢。中國擁有14億人口、10億多部智慧手機的出貨量及8億多互聯網用戶。中國的企業擁有無可比擬的龐大數據量來開發和測試他們的算法。正如知名風險投資人李開複(Kai-Fu Lee)所說,『如果資料是新型石油,那麼中國就是資料界的沙烏地阿拉伯。」
林國恩還提到,中國政府為推動AI的發展和應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自從中國政府將AI列為國家優先發展專案以來,該領域已經吸引了數十億美元的風險投資。這也造就了商湯科技(SenseTime)和字節跳動(ByteDance)等一批極具價值的初創企業,並在此過程中掀起了一場人才爭奪戰』。”
中國政府正向AI領域投入巨額資金。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近期宣佈,計劃每年撥出約9億5千萬美元用於重點AI項目,而相關初創公司和科研項目也已經獲得了數十億美元的資金。同時,地方政府也開始行動起來。例如,天津市正計劃設立一項1千億元人民幣(約合1百40億美元)的投資基金,用於刺激本地AI產業的發展。
此外,對於中國AI公司的私人投資也在不斷增長。根據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發佈的《2019年度AI指數報告》(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dex Report 2019),在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間,486間中國的AI初創公司平均獲得了約3千4百萬美元的投資,是美國同類公司的三倍,是歐洲同類公司的近八倍。儘管投資力度在2019年下半年有所下降,但大部分專家將其歸因於中國AI市場的重新調整,而非所謂的「AI寒冬」所致。
有跡象表明,美國在AI方面的人才優勢可能正在消失。過去,許多在美國大學深造的中國電腦科學家會選擇留在美國並為當地的跨國科技企業效力。
曼斯特恩表示:「1998年至2017年間,美國獲得了1千2百83名外國AI學術研究員,而中國僅獲得了53名。但這一人才失衡的態勢正在穩步扭轉。中國正在積極鼓勵大學增加與AI相關的高等教育項目,同時採用更具競爭力的薪酬來吸引海外IT人才回國發展。」
喬治城大學安全與新興技術中心(Security and Emerging Technology at Georgetown University)於2019年發佈的一份報告指出,美國收緊移民政策並不利於其保持AI人才的領先地位。
「近半數的矽谷(Silicon Valley)專業人士都是華裔或印度裔。當地許多企業都在抱怨,工作簽證已成為留住人才的最大障礙。」曼斯特恩說道。
「儘管中美被視作為AI方面的勁敵,但兩國的企業和機構仍保持跨境合作、實現互利共贏。」
為了在未來十年內建立一個價值1千5百億美元的AI產業,中國勢必要克服一些根本性挑戰。
「中國需要重點完善的三個領域是硬體、科研和算法。其中,微處理器和晶片等硬體的生產問題最為棘手。」林國恩解釋道。
儘管中國已在晶片研究領域付出了數十年的努力和巨額的投資,但目前仍有90%的晶片依賴於進口。美國公司輝達(Nvidia)在圖形處理器(graphic processing units)研發和生產領域處於領先地位,而圖形處理器是最廣泛應用於AI演算法的晶片。
AI晶片處理數據的方式不同於傳統的矽邏輯電路(silicon logic circuits),這為晶片開發領域提供了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藉助其無與倫比的數據讀取能力,中國公司也許有能力設計出支持尖端算法的硬體設備。事實上,華為和阿里巴巴都在2019年發佈了AI晶片,其中,華為聲稱其研發的昇騰910晶片(Ascend 910)的運算能力領先於全球其他的AI處理器。
雖然在過去幾年間,中國在AI領域的首批專利申請數量排名全球第一,但由於其「先專利,後創新」的文化以及自上而下的補貼制度,使得這些專利普遍品質較差。相對而言,美國的AI開發是由市場驅動的,這意味著美國的專利能更好地與實際商業應用相結合。
不過,曼斯特恩也表示,在中國政府以及清華大學和Google等機構的資助下,多個專項研究中心正在全國各地建立起來,推動中國科研品質的不斷提高。
曼斯特恩評價道:「一直以來,中國更重視AI研究領域項目的數量而非品質。但是,2019年的一項研究顯示,具有影響力的中國AI研究論文的數量正在增加,並將很快趕超美國。」
中國想要獲得AI領域的領先地位並非只是一場同美國的簡單競賽。尖端AI技術可支撐和推動如醫療保健、交通運輸和通訊等多個產業的發展,而在這一技術上擁有優勢的國家還能收穫經濟效益。
雖然中國最初開發AI技術主要是出於安全監管的目的,但如今這項技術在產業和商業用途的廣泛應用上也取得了迅速發展。
中國的科技三巨頭——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Tencent)——如今也在國內外發揮著各自的AI技術特長,以期在全球AI角逐中獲得一席之地。這些企業透過招募美國的技術人才以及建立全球合作夥伴關係,來推進其在多個技術領域的發展,包括智慧城市解決方案、自動駕駛技術、對話式AI,以及預測型醫療保健。
「儘管中美被視作為AI方面的勁敵,但兩國的企業和機構仍保持跨境合作、實現互利共贏。」曼斯特恩說道。
過去幾年間,百度為了增強自身在AI方面的實力,已收購了xPerception 和 Kitt.ai等多家西方AI初創公司。
「雖然中國的科技巨頭和投資公司在收購上變得日益謹慎,但他們仍然對西方的AI企業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林國恩表示。
中國致力於成為基因組學和精准醫療(又稱個人化醫療)領域的全球領導者,而中國最大的社群網絡公司騰訊也將AI醫療保健列為優先重點發展項目之一,全力支持本國實現世界領先的目標。騰訊旗下的微信(WeChat)擁有10億用戶,而中國目前已有超過3萬8千家醫療機構有微信帳號,2千多家醫院接受微信支付,這使該公司可以收集到龐大的醫療保健相關數據,用於訓練AI算法。
現在,騰訊正在透過投資與合作,把世界各地的AI醫療技術帶到中國。2018年,該公司與英國倫敦(London, UK)的AI醫療初創公司巴比倫健康(Babylon Health)合作,為微信用戶提供醫療服務。成立於2013年的巴比倫健康開發了一個由AI驅動的數字平台,可以幫助用戶搜索到有關醫療問題和診斷情況的全面資訊。
作為一個以AI為核心的西方醫療服務供應商,巴比倫健康的創始人兼最高執行長阿里·帕薩(音譯,Ali Parsa)看到了自身在中國市場的無限可能性。他表示:「中國現有的醫療保健系統正面臨著一系列的挑戰,從人口老齡化和新興慢性病的增加,到優質醫療資源的短缺和公共醫療費用的激增。AI醫療有望節省看病時間和金錢,並改善疾病診斷、管理和治療。」
在華為、商湯科技、百度和寒武紀(Cambricon)等企業的引領下,以及在利好的國家政策、活躍的投資環境和巨大的消費市場需求的推動下,中國的AI產業正逐漸將重點從科研轉向商業化應用。無論目標和國際競爭如何,在未來幾年內,那些擁有對口技術和知識的企業將迎來極具吸引力的發展機遇。